2024-2025学年,世纪学子以创新为刃,在华北五省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和第十一届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赛事中强势突围,累计斩获国赛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14项,学院首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
在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已完赛的专项赛——首届中数杯AIGC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华北五省”双赛捷报
● 计算机应用大赛创历史
2024年12月7日,由北京市教委等五省(市、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华北五省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总决赛落幕。
本届聚焦“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吸引了125所高校724支队伍参赛。学院10支团队经校内选拔晋级,最终斩获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并首获“优秀组织奖”。
一等奖项目
·超级涡轮发动机
·邦邦看——光谱智能开启眼部健康新视界
·融验智鉴——多模态身份识别系统的设计与检测
三等奖项目
·Perception Intelligence——融合视觉智能与语言认知的辅助交互系统
·智析舞码视界
● 机器人大赛跨专业突围
2024年11月15日,同由五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十一届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开赛,吸引清华、北航等110余所院校500余支队伍竞技。
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郭善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陈婷婷、计算机专业的郑竹青、通信工程专业的李玉志四个专业的师生联合研发的“多模态六足机器人”,通过多任务协同设计与算法优化,在创意设计赛道中斩获北京市一等奖(该赛道仅4组最高奖)。
“蓝桥杯”AIGC设计赛斩获三奖
● 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专项赛
——中数杯 AIGC 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大赛
学院作品《宁静湖畔》获图片组全国二等奖,《爷孙对话·汉字千年韵流传》《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场景》分获视频组、图片组三等奖。
齐光磊、任国芳两位指导教师同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并受邀出席本次大赛全国赛颁奖典礼。
聚焦赛前幕后
当聚光灯熄灭,获奖证书被收入展柜,那些深夜实验室的灯光、无数被推翻重来的方案、项目群中数不清的聊天记录……这些真实滚烫的细节,才是比奖杯更为珍贵的故事。
华北五省双赛篇
看不见的赛场
2024 年 10 月 19 日晚,“华北五省-六足机器人小队” 群消息闪烁不停。成员们围绕论文展开密集协作:郭善华在凌晨两点发送“论文”标注进度,并@队友对接图片制作 ——“还差几张图片没弄,明天婷婷来处理”,计科专业郑竹青同步汇报:“已将录制视频分类,明天上午完成图形识别素材”。凌晨 2 点 09 分,群内仍在沟通修改细节,字里行间藏着对每个数据、每一帧素材的极致追求。
双螺旋成长
2024 年 11 月 15 日,决赛前夕的群聊化作 “战术指挥部”。齐光磊老师率先点评路演视频:“非常棒,时间再把控一下,背景痛点用时可减少”;刘超老师紧跟指导:“答辩要把握重点,突出创新点和价值,按得分点输出内容”。成员们同步反馈:郑竹青分享讨论修改路演的现场照片,显示团队正逐帧打磨演示细节。从专业指导到心理建设,从细节打磨到状态调整,师生携手完成最后冲刺。次日,团队以饱满姿态走上赛场,将深夜演练的默契、老师指导的精髓化作答辩底气,最终让《多模态六足机器人》项目在赛场上绽放光彩。
蓝桥杯赛事篇
破题:在迷雾中寻找方向
“文化传承: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某一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和艺术形式,传达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久影响和意义。”这一命题曾让组员们陷入深思。
项目组成员们在选题会上争论不休,唐装、茶道、书法、活字印刷……最终他们根据技术难度以及实施周期和呈现效果,选择了活字印刷这个选题。
通过对活字印刷的了解和多轮头脑风暴,项目组决定以"活字的历史和现代活字的发展"为切入点制作具体文案脚本,并用AI进行制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成员们将视频划分为四个段落进行制作。
攻坚:跨越技术与创意的鸿沟
真正的挑战在实操阶段接踵而至。活字印刷需要中文展示活字,而当时的大模型无法生成带中文的图片与视频。为显现出带文字的图片,项目组成员进行多次整改,利用各种工具以及大模型最终得到了类似下图的图片。
由于是视频制作,其整体风格与视频内容需要保持一致,大家通过线上沟通和线下交流,分享制作思路。并在制作完成后及时交流讨论,在素材收集过程中,不断比对筛选,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各自段落的剪辑。
待全部初稿完成,组长张赛对整体视频进行整合修剪,统一色调、节奏和风格。同时,通过AI平台创作一首与选题一致的歌曲,并添加视频文案完成文案配音工作,并进一步添加转场、特效等元素,提升视频质量。
教师札记——齐光磊
博士毕业入职时总觉得自己是"论文永动机",实验室的灯光见证过无数个通宵改稿的日子。直到某天看到学生对着专业书迷茫眨眼,突然意识到:比发表论文更重要的,是让知识在年轻的手掌中真正生根发芽。
于是带着这群"小白"踏上竞赛征程,从省赛到国赛,看着他们把晦涩的理论变成创新方案,从操作失误急哭鼻子到淡定拿下金奖,突然读懂教育的真谛——那些深夜实验室里的头脑风暴,赛场上的灵光乍现,远比我的个人荣誉更闪耀。
如今办公桌上最珍贵的不再是SCI证书,而是满墙的奖杯和学生成长相册。当他们捧着奖状说"老师,这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奇迹",突然觉得所有转型期的焦虑都化作了春风化雨的幸福。
原来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成为完美的灯塔,而是化作引路的星火,照亮更多人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从科研到赛场,育人比论文更动人。
学院领导关怀赋能“双创”育人新篇章
4月7日,学院院长谢苗峰、党委书记王常军、副院长夏素霞为学科竞赛获奖学子颁奖,向获奖学子致以诚挚祝贺,并特别感谢指导教师团队的辛勤付出。鼓励师生们以竞赛为磨刀石,在实践中淬炼真知,在创新中突破自我,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